零售资产质量承压下的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与证券化
来源:中诚信国际 结构融资部
作者:田 野、卢中来、周博洋
-----------
零售资产质量承压下的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与证券化
CCXI
”
摘要
● 近年来,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持续攀升。截至2024年9月末,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3,769亿元,较年初增长4.69%。商业银行积极拓展不良资产处置渠道,助力风险化解。目前,个人不良贷款常见的处置方式主要为不良资产证券化、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和不良贷款批量转让。
● 2016年2月开始,我国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,三批试点金融机构涵盖6家国有银行、9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、2家政策性银行、4家资产管理公司以及部分城、农商行等共计约40家机构。截至2024年末,银行间市场累计发行314单个人信用类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(以下简称“NPL产品”),累计发行规模802.45亿元,累计消化个人不良贷款本息余额9,029.50亿元。
● 2016年4月,原银监会出台《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业务的通知》,同年6月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银登中心”)公布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业务规则和信息披露细则试行办法,为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提供了新渠道。近年来转让规模快速增长,共计约30家机构通过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实现了不良资产处置。
● 在不良资产证券化和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的基础上,原银保监会于2021年1月发布《关于开展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》(以下简称“《通知》”),由银登中心开展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,首批参与试点银行包括6家国有银行和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,2022年底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至政策性银行、消费金融公司、汽车金融公司、金融租赁公司以及部分城、农商行。《通知》发布4年以来,个人不良贷款转让业务快速发展,截至2024年9月末累计成交826单,对应不良贷款未偿本息合计约2,056亿元。
一、银登中心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
(1)自业务试点以来成交规模逐年增长,出让方以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为主,资产类型主要为个人消费贷款和信用卡透支资产。
按照《通知》要求,参与试点的个人贷款范围以已经纳入不良分类的个人消费信用贷款、信用卡透支、个人经营类信用贷款为主,个人住房按揭贷款、个人消费抵(质)押贷款、个人经营性抵押贷款等抵(质)押物清晰的个人贷款应当以银行自行清收为主,原则上不纳入对外批量转让范围。2023年以来,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成交规模快速增长,2023年和2024年前三季度分别成交390单和305单,对应不良贷款未偿本息余额分别为965.4亿元和868.1亿元,分别同比增长449.40%和77.13%。从出让方结构来看,股份制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占比较高,2023年9家股份制银行共转出311单,对应不良贷款未偿本息合计732.65亿元,占比75.89%;10家消费金融公司共转出14单,对应不良贷款未偿本息合计183.71亿元,占比19.03%。从资产类型来看,以个人消费贷款和信用卡透支为主,2023年个人消费贷款、信用卡透支和个人经营性贷款三类资产未偿本息占比分别为43.26%、39.15%和17.56%。自2023年开始,个人消费贷款和信用卡透支这两类资产批量转让规模显著提升,也侧面反映出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,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承压,进一步加大了不良贷款批转力度。
(2)折扣率[1]整体处于较低水平,2023年以来随着短逾期时间项目数量占比的提高,平均折扣率有所回升。
折扣率方面,2021~2023年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的平均折扣率分别为4.68%、2.65%和4.58%。具体来看,2021~2022年,个贷不良批转业务规模较小,折扣率可能不具有代表性,但随着业务规模的增长以及业务模式的稳定,参与者成熟度不断提高,2023年三季度以来平均折扣率基本保持在4%~6%之间。从折扣率分布来看,主要集中于10%以下,其中折扣率小于5%的项目数量占比整体呈下降趋势,而折扣率大于10%的项目数量占比自2023以来有所上升。随着短逾期时间项目数量占比的提高,整体折扣率水平有所提升。
个贷不良批转业务折扣率也受资产类型、逾期时间等因素影响。从资产类型来看,信用卡透支类资产的折扣率主要集中在4%~6%之间,2024年一季度异常波动主要系当季成交量小所致;个人消费贷款类资产的折扣率整体呈小幅上升趋势,由2023年三季度的3.4%上升至2024年三季度的5.6%,上升2.2个百分点。对于同一类资产而言,资产加权平均逾期时间越短的项目通常折扣率越高,回收预期越好。自2023年三季度以来,加权平均逾期时间在1年以下的项目平均折扣率均保持在10%以上,而加权平均逾期时间在3~5年的项目平均折扣率基本在6%以下。
(二)银行间市场个人信用类不良资产证券化
(1)个人信用类NPL产品发行节奏有所放缓,基础资产类型以信用卡不良贷款为主,发起机构以国有银行及股份制银行为主。
2016年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重启以来,个人信用类NPL产品发行单数和规模快速增长,但2024年发行节奏有所放缓。2024年全年,个人信用类NPL产品共发行70单,较上年增加3单,发行规模合计147.64亿元,较上年减少11.38%,对应不良贷款未偿本息余额1,950.24亿元。从基础资产类型来看,以信用卡透支为主,信用卡及个人消费贷款NPL产品发行规模占比分别为91.51%和8.49%。发起机构仍以股份制银行及国有银行为主,发行规模占比分别为69.31%和30.49%。
(2)2023年以来,个人信用类NPL产品预计回收率有所下调,但折扣率普遍高于个人不良贷款转让业务;实际回收表现明显承压,未来回收表现需要继续保持关注;已兑付完毕的产品实际回收情况普遍好于预期,基本在预期到期日前提前完成兑付。
预计回收方面,2019年及之前发行的个人信用类NPL产品预计回收率整体保持在较高水平,平均毛回收率在14%~17%之间;但2020年开始出现波动下行趋势,2024年平均毛回收率已降至11.14%。按发起机构类型来看,股份制银行发行的个人信用类NPL产品预计回收率整体低于国有银行,两者近几年预计回收率的下降趋势表现一致。
个人信用类NPL产品基础资产加权平均逾期时间较个贷不良批转业务明显更短,基本在1年以内,并呈现进一步缩短趋势,2024年发行产品的加权平均逾期时间全部在1年以内,平均已降至5.61个月。如果按照20%的处置费率,并按4.5%的贴现率进行贴现处理,可以看出2023年发行的加权平均逾期时间在1年以下的个人信用类NPL产品的平均折扣率为9.75%,低于个贷不良批转业务折扣率约1.7个百分点,加权平均逾期时间在1~2年的个人信用类NPL产品的平均折扣率为7.43%,与个贷不良批转业务折扣率相近。
从实际回收情况来看,优先级证券已兑付完毕的个人信用类NPL产品大部分可以在预期到期日前完成兑付,平均早于预期到期日7个月左右。其中优先级证券在发行后6个月内兑付完毕的产品单数占比为40.87%,12个月内兑付完毕的单数占比为90.87%,兑付情况整体良好。
但我们也注意到,近年来,个人信用类NPL产品实际回收表现明显承压。对比相同表现期,2023年以来发行的产品累计回收率较早年发行的产品出现显著下滑。2021年至2023年发行的个人信用类NPL产品前12个月的实际累计回收率从10.39%下降至8.57%,前12个月的实际累计回收金额占预计回收总额的比重从76.60%下降至66.82%。而2024年发行的产品大多存续期尚未达到12个月,未来回收表现需要继续保持关注,回收承压可能对优先级证券的兑付进程产生一定影响。
(三)结论
受宏观经济增长放缓、个人收入预期不足等因素影响,商业银行个人贷款资产质量承压,不良资产证券化、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、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互为补充,为商业银行化解个人贷款风险提供了重要渠道。近年来,综合上述处置渠道,我们预计总体处置不良贷款的规模基本保持稳定。
从证券化市场上看,基础资产以信用卡透支为主,发起机构主要是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,且资产逾期时间较短。近年来,个人信用类NPL产品的预计回收率呈下行趋势,也反映出在回收承压的背景下,市场参与者对这一类资产的回收预期变得更加谨慎。个贷不良批转业务则更为灵活,资产以个人消费贷款和信用卡透支为主,且近年来信用卡透支类资产占比显著提升;转让方除商业银行外,还涵盖了消费金融公司;但批转业务以长逾期时间的项目为主,其中不乏表外核销资产。由于个贷不良批转业务采取竞价方式,平均折扣率略高于证券化市场。
总体上,不良资产证券化和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均能实现不良资产出表,从而改善商业银行财务报表,但二者在参与机构范围、资产特征(资产类型、逾期账龄等)、处置效率等方面存在较大区别,二者互为补充,进而更好地满足商业银行多元化的不良资产处置需求,缓解资产质量压力。
[1] 折扣率=∑转让价格/∑未偿本息费。
END
转载请注明来源
联系邮箱:lfzhang@ccxi.com.cn
anliu@ccxi.com.cn
中诚信投资人服务:010-66428731
点亮“在看”,分享优质内容 ↓↓
版权声明
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文章内容、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,仅供学习参考。如有侵犯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,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、删除。
热门标签:代表什么生肖,正确的生肖,指什么生肖,打一生肖,解一生肖,猜一生肖,是什么生肖